学术人物

陈文康、张璇:踏石留印,十年一剑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 3月25日,中国农业大学杨小红教授团队成功在《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研究发现了可以同时控制玉米和水稻产量的关键基因,为打好种业...

郑楚光教授:人生乐章三重奏

能源与环境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实验室“逆袭”而上的掌门人、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参政人士……“风物长宜放眼量...

曹旭:行走在唐诗的街道上

3月17日晚,第2432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复旦大学首届文学批评博士,上海师大特聘教授、博导,上海市文史馆馆员、诗词研究社社长,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

范子烨:蔡文姬的人生、歌诗与音乐

3月24日晚,华中科技大学第2434期人文讲座于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范子烨为师生带了一场题为“在中原与草原之间:蔡文姬的人生...

周敏康:更精微地感知重力

为了研制量子重力仪,并让它从实验室走向行业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教授周敏康和团队用了整整15年时间。其间,他和团队成员沉潜专注、精益求精。这台仪...

追求卓越!这位成电小伙说:数学是我的人生乐趣

人物名片:丁猛,中共党员,数学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2021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师从黄廷祝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维图像处理反...

李炳照:打造“金牌”人才的“数学主教练”

利用数学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战胜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在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教学之中,通过教...

查冰婷: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枪、炮、炸药……不管在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这些词语都很少与女性相关联。但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场上、在我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征...

王艳:教书育人标兵 工程科研巾帼

3月7日,无锡市教育妇工委举办2022年无锡市教育系统“三八”国际妇女节庆祝活动,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王艳荣获最美巾帼奋斗者。 王艳,江南大学...

张冬梅:坐在“冷板凳”上研发创新药,我愿意

什么是“中国原创新药”?用张冬梅的话形容,这是一项坐冷板凳的工作,从0到1的突破往往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甚至更久。然而,她却一直坚持在肿瘤...

曾安平:不惧颠覆,是最大的自由

“能够自由选择是人生之大幸。” 说话的是曾安平。在最近一次关乎人生的重大选择中,这位德国工程院第一位留德华人教授院士,决定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张余洋:用炙热的爱,让每一株“苗”茁壮成长

“研究生导师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好导师……”1月11日,2021年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评选会的现场,校长李召虎这样...

没有SCI、没有院士头衔,他却与袁隆平齐名

中国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 他们没有拿得出手的SCI论文,没有院士的头衔,却一辈子都在为中国人的饭碗拼搏。 李登海,就是其中一员。他仅有初中学历,却与袁...

38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她,又获重量级荣誉称号

3月8日上午,香港大学官方公众号发文,任咏华教授获选国际化学发展组织(IOCD)的新任会长,是该组织的第三任会长,亦是该组织自1981年创会以来首位女性会长...

追梦人刘文英

刘文英(1939—2005),陕西乾县人。哲学家、哲学史家、文化学家。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执教于兰州大学和南开大学,曾任兰州大学学术委...

孙仁:离开杭州整整40年,是时候回家了

出租车抵达赤腊角,孙仁从车上下来,走进香港国际机场。托运、安检、出关,他平静地坐到登机口,自始至终都没有摘下口罩。45分钟后,他即将从这里起飞,取道...

陈博:最激动的,是idea冒出来的一瞬间

从硕博连读到青年博士生导师,从杭州到香港、新加坡,从“担心毕不了业”到手握控制领域顶尖论文13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杰青等项目5次。一...

破译核心功效密码,她让铁皮石斛造福百姓!

10月21-27日,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我校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中药制剂团队负责人、中药健康产品研究所所长陈...

青年科学家的“运气”从哪里来?

刚刚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的张士汉是一位“8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浙江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

石涛:甘为孺子育英才 克勤尽力细心裁

石涛,男,汉族,1969年7月生,无党派人士,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厅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晋...

孙凯:热爱、擅长、坚持+“一万小时定律

他,曾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身份发表9篇A类SCI论文; 他,曾在各种运动赛事上一展风采; 他,积极运用知识下乡义诊帮助民众。 多重荣誉加身,但他仍脚踏...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