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互联网的洪荒年代,流行着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电脑对面和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而在自媒体时代,看上去,有个智能设备的人就能向公众发声,无论它是谁(或者说,是什么),它脑子是否正常,它说的到底对不对……在这里,表达观点的渠道大量增加,和受众的距离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表达观点的主体在模糊化,主体的权威性容易被受众所忽略,甚至只要不触犯法律,这个主体根本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所谓学术期刊预警,是随着“开放获取”这种新型学术期刊出版形式的出现应运而生的,而后者原本是学术界为了打破传统出版商巨头对知识的垄断而出现的。它原本应该是继“同行评议”之后,又一个对学术出版物进行“质量控制”的手段。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它原本应该是权威机构依据事先制定的合理规则,(连同这一规则一起)以正式公文的形式,并以正规媒介公布的内容。
然而,在自媒体时代,这个原本严肃的主题,失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属性,长得越来越有爆款推文的模样。传播起来,也成了一幅导师们捕风捉影,毕业生们风声鹤唳的景象。
最早的“学术期刊预警”雏形可以认为是Beall's List(https://beallslist.net/)。Beall's List是一个记录掠夺性开放获取出版商和出版物的清单,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馆长Jeffrey Beall在其博客上发布并维护。
该名单旨在记录那些没有进行真正的同行评议,只要付费就可以发表论文的开放获取出版商。Beall's List 最初是由其个人于2008年发起的,到2010年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帮助科学家识别掠夺性出版商和他们的垃圾邮件。不出所料地,Beall's List受到了上榜出版商的反对甚至起诉。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对它的批评声音。比如 Phil Davis 指出:“Beall错误地指控近五分之一的出版商是‘潜在的或可能的掠夺性开放获取出版商’,因为他并没有完全用直接证据进行判定。”
但无论如何,当屠龙的勇者(传统出版商)也疑似长出龙鳞的时刻,作为对“开放获取”新型出版形式带来的可能的混乱的拨乱反正,Beall's List 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最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滥觞的国家,Beall's List 是以个人名义建立的清单,其对受众并不具有直接强制性,甚至对发起者本人所在的机构都没有强制性。因此,除了上榜的出版商,我们就没有对其权威性和科学性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笔者注:Phil Davis“五分之一”的依据来源于John Bohannon 以Who's Afraid of Peer Review? 为题目发表在SCIENC杂志上的“钓鱼执法”报告。
相反,当一份被传播开来的名单具有一定约束力,至少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约束力时,我们就要考察其制定者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合理性了。
2021年的最后一天,,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35本期刊进入了这一预警名单,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生物学、数学、医学这5大领域,其中4本期刊被标记为高风险。
在这里,我们可以默认其是有合格的权威性的,并且“试行”字样也显示了其谨慎性。主要考查的指标包括“通过综合评判期刊载文量、作者国际化程度、拒稿率、论文处理费(APC)、期刊超越指数、自引率、撤稿信息等因素”,标识了一些可能具备潜在风险特征的学术期刊。
令人疑惑的是,其并未明确指出这些期刊的入选原因,尤其是其考察的指标并未公示评价方法以及对应的预警阈值。对于以上疑问,MDPI出版集团和其进行了邮件和书面沟通,相关内容于MDPI的两则声明里可见一斑。
https://mdpi.cn/announcements/284
https://mdpi.cn/announcements/406
虽然笔者本身可能对MDPI出版的杂志也有些许偏见,但是坚决捍卫MDPI出版社提出疑问和合理沟通的权利。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份期刊预警涵盖的领域并不局限于“泛生命科学”领域,因此实际上其列出的预警期刊的密度是很低的,很克制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即便如此,在各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原本的“作者国际化程度”也被有意无意地讹传成“国人占比”。从含义上讲,前者强调的是多样性,至少是站着说话的;而后者强调的是“中国作者要尽量少”,是跪着说的。对于后者也许只有吴京的表情包可以表达笔者的态度。
网上广为流传的另外两份“预警期刊名单”,主要是东北中部某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和华南经济中心某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发布的。按照我们前述的标准,来看看这两份名单。
首先,其发布主体,如果要让名单有权威性,那么其适用范围必然限定在其医院内部。如果你问放在外部呢,是否有参考意义?
答案是否定的。第一、其对应的大学是否对其他研究机构有说服力就存疑,何况是附属医院。第二、以上两所附属医院其发表文章的质量就不敢恭维。
http://retractionwatch.com/
https://forbetterscience.com/
https://scienceintegritydigest.com/
在这里笔者友情提示,在通讯单位一栏查找这些医院时,记得多换几种表达方式,即使同一个医院他们也能写出好几种翻译来,尤其“附属”这个词有用“affiliate”的,有用“attach”的,后面有跟“of”的,也有跟“to”的,还有用“ed”形式的。
其次,从内容上看,其并未给出具体评价标准,随表格强调的都是“版面费报销问题”。而且由于其自身决定的,其列出的杂志均为“泛生命科学”领域的杂志,这样的话,其预警的密度是远高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那一份的。
东北中部某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最新更新的那一份名单,不仅再次增加了一些杂志,而且莫名其妙剔除了几本杂志,同样也没有给出剔除的理由。新加入的杂志包括Cell Death & Disease等几个十分左右的杂志,这个杂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CDD,和大CDD(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一起都属于Springer旗下的CDD PRESS,主编都是Gerry Melino。
可是他和CDD PRESS主导的杂志除了以上两个,还有个小小CDD(Cell Death & Discovery),在系列里的定位应该比它的两位姊妹期刊要低。如果小CDD被预警了,那么对小小CDD贵院是怎么评价的呢?
再说说进入又剔除名单的杂志,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呢,难道是有些必须报销版面费的人这次发表在这几本杂志了?
这样的话,你猜这个名单在他们内部是不是人人心服口服呢——“同样是PLOS One,去年我发,不算业绩,不报销版面费;今年你发,就算业绩,就报销版面费?”
是的,很多时候,在寺院里,小尼姑的脸——确实方丈摸得,阿Q摸不得。
另外,一个东北医院那么关注 Tokyo 的Biomedical Research,是干什么啊喂?一个医院关注《半导体加工材料科学》干什么啊喂?中科院那个单独列出工程材料一类的名单都没发现这个宝藏期刊,只能说贵院涉猎真的广泛。笔者这边也建议“在中科院版预警名单里没有出现的几个10+影响因子的杂志”好好向下列八个期刊的优秀编辑学习一个,提高下姿势水平,怎么才能讨得欢心,刑满释放。
名不正,则言不顺。其实对于少数机构,少搞些如下图所示的“天然产物通过RNA三兄弟治疗肿瘤”的垃圾信息,就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科学进步最大的贡献。给数据库多腾出一点存储空间,给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节省些文献检索的精力,给刚刚开始科研的辨别能力略差的研究生少挖点坑,不好吗?
自媒体时代的学术信息获取不仅在前述的信息发布主体权威性和内容科学性出现了明显的问题,还包括信息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是否随意,是否廉价。抬头看看周遭,除了实验以外,日常学术活动主要是看公众号来了解领域内进展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同样地,论文原文不看,随手转发一篇公众号内容给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越来越多。
再说回预警期刊的问题,除非你求学或者工作在以上两所附属医院,否则最多参考一下中科院版的,和自己导师好好商量一下辛辛苦苦做的研究发表在哪个杂志合适。何必自降身价随那两位起舞呢,毕竟一次几十篇,一次几十篇因为低级造假被撤稿的又不是你的母校或者机构。除了以上漫画中的学术垃圾信息,每一篇将真实数据认真撰写的,经过同行评议的论文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