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稿了,又被拒稿了,双被拒稿了,叒被拒稿了,叕被拒稿了…不管被拒稿几次,还是得,修修改改,重整旗鼓。更幻想着审稿人要是中国人就好了。【中国人不为难中国人】,也许能一步到位,文章直接被接收发表。
但现实情况真是这样的吗?
对于上述问题,还真有人进行了研究,当然结论是否可靠,大家见仁见智。
发表在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文章探讨了审稿人的建议对于论文接收情况的影响。
咱们先直入主题,看看中国审稿人对于中国的稿子是否会提供优待?
研究人员们假设由于来自中国的手稿在风格、语言和内容上的问题,或许会受到来自英语作为母语国家的审稿人的偏见。
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审稿人对于来自中国的稿件,拒起稿来反而更狠(42.9%);来自美国的审稿人也比中国审稿人不差到哪里去,拒稿率为(28%);而来自英国的审稿人对中国稿件的拒绝率为(14.6%)。
单看这一点,大家可能会想要吐槽中国人怎么不护着自己人啊,其实外国审稿人和编辑也没护着咱们。要想成功发文,实力还得过硬。
在提交给期刊的 4575 份手稿中,有 390 份来自中国,这些手稿在未送审的情况下直接被期刊编辑拒稿的比例为71%。
中国手稿的带的大修(42.7% vs. 32.8%)和拒稿(31.9% vs. 24.9%)的意见占比高于其他国家。
有趣的是,审稿人对于中国的稿件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评价。这种一致体现在认为稿件需要大修或者被拒稿。相比之下,英语母语国家的手稿就轻松多了,好的甚至能够收到返修意见,可真让人羡慕了。
这么看来,在论文发表这件事上,与其说中国人为难中国人,不如说大家都在为难中国人了,但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咱中国人说中文,所以在行文逻辑上很难做到像老外一样,即便是经过润色,也容易看出中式英语的痕迹;另一方面,在论文中,研究人员也提到,论文质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因素…
不过上面这些结论大家还是不必太过较真,论文被接受与否最终还得看自身实力,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在科研界着实是一句真理了。
现在有两篇论文,第一篇论文,一个审稿人则认为这篇论文没啥意思,应该拒稿,另一个审稿人认为很 nice,可以直接接收;而第二篇论文,两个审稿人都认为不咋地,需要大修。这两篇论文哪一篇更会被期刊接收呢?
事实或许出乎大家的意料,第二篇更容易被期刊接收。为什么呢?
但是只要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是拒绝,那即便另一个审稿人认为文章可以接收,那也十分难办了。因为一致性的审稿意见更利于稿件被期刊接收!
所以,如果以后看到审稿人给出拒稿的意见,赶紧修改修改,找下家,千万别死耗着,最后耽误了晋升和毕业,着实划不来。
来源|小狗科研、ISE学术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