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7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布里斯托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Dairying, diseases and the evolution of lactase persistence in Europ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指出,欧洲史前人群可能在演化出能消化乳糖的基因的几千年前就开始饮用来自家养动物的奶了。该结果为饮奶行为和乳糖耐受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古代人类的饮奶行为对于成年人产生乳糖酶的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乳糖酶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奶中的乳糖。然而,由于饮奶行为的程度呈现出巨大的地理和时间差异,所以这个问题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进一步研究乳品农业与乳糖耐受的共同演化,研究团队通过分析从554个考古遗址的13181个陶器碎片提取的6899份动物脂肪残留物,构建了一幅史前人群饮奶行为的完整地图。
这些证据显示,欧洲的饮奶行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变得普遍,但具体程度因地区和时期而有别。他们基于已发表的来自1786名史前欧洲和亚洲个体的古DNA数据,分析了欧亚人群的主要乳糖酶基因变异在不同时期的出现频率。研究结果表明,乳糖耐受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变得常见,这个时间比首次检测到乳糖耐受出现的公元前4700至4600年还早了近4000年。
以上结果共同表明,在大部分欧洲史前人群仍存在乳糖不耐的情况下,饮奶行为就已经很普遍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饮奶行为是否是乳糖耐受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作者还表示,对遗传学和考古学数据的建模也未发现饮奶行为与乳糖耐受的出现之间有很强的关联。他们反而发现,饥荒与病原体暴露的指标能更好地解释乳糖耐受的演化。
该研究的结果挑战了关于乳糖耐受基因演化的主流观点,并为其他可能假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