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争分夺秒、不分昼夜地做科研,就是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形成论文,并成功见刊发表。所以,科研工作者在确保论文质量的同时,更要保证选到正规的投稿期刊!如果总有一些期刊主动向你抛出邀稿的“橄榄枝”,并承诺论文的快速发表,一想到见刊的漫漫长路,是不是就有些心动了呢?别急!你很有可能会落入“钓鱼期刊”的圈套!钓鱼期刊对于学术界危害极大,并且对研究者的声誉也是毁灭性的打击...

从2008年起,掠夺性出版社和期刊开始出现,从此迅速崛起。他们的出版量从2010年的53,000增加到2014年约420,000篇文章,有约8,000种活跃期刊发表。麻省理工三名学生开发学术钓鱼软件戏耍钓鱼期刊的故事,极具讽刺意味。因不堪钓鱼期刊的骚扰,麻省理工的三名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发了一款名为SCIgen的软件。只需输入作者名,电脑就能帮你生成一篇“SCI级别”的计算机论文,实际上论文内容纯属胡扯。但是就是这样的造假论文,竟然轻而易举被一些“钓鱼期刊”录用。如果你不幸在钓鱼期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那么你很有可能:将损失一笔费用,费用可能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在学术界的声誉受到影响,严重的可能会触犯法律。从钓鱼期刊中删除你的论文,再将其发表在其他地方几乎不可能。“钓鱼期刊”,又叫“掠夺性期刊”(Predatory Journal)。是利用开放获取出版系统,通过收取文章处理费而不提供与合法期刊相关的高质量编辑服务的“期刊或期刊公司”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钓鱼期刊的创办目的不是为了推进学术研究,只是为了盈利!盈利!盈利!这种期刊绝大多数没有同行评审,无论多烂的论文只要钱到位了就可发表,连审都不用审。钓鱼期刊的大量出现对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如果你的目标期刊符合以下特征,请一定要警惕了,它可能是一本潜在的钓鱼期刊! 3. 涵盖面广泛,包括非生物医学学科与生物医学主题; 5. 图像失真/模糊不清,意在表示并非其本身含义的内容或未授权的内容; 11.缺少是否以及如何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化保存的信息; 12.文章处理/出版费用非常低(例如,少于150美金); 13.期刊宣称开放获取,保留对已发表研究的版权或没有提及版权; 14.联系电子邮箱地址是非专业和非期刊附属邮箱(例如,@gmail.com或@yahoo.com)。其实不仅在中国,在印度以及其他亚洲国家、非洲、北美和欧洲也都有“钓鱼期刊”的“受害者” 。虽然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始重视并报道“钓鱼期刊”的各种消息,但是“钓鱼期刊”依旧在冲击着学术界。受害者大多是那些对学术出版还不熟悉的新人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急需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
为此,作为一名科研新人,在寻找投稿期刊的时候请一定要注意以下tips:要特别警惕通过社交软件主动联系的编委邀请信或文章约稿信;看一下期刊既往的文章发行情况,是否每期文章数量极少,每期甚至不到10篇文章;看一下期刊既往发表的文章类型,是否以综述或述评居多,而缺乏原创性内容;看一下期刊既往发表文章的作者构成,是否以中国、东南亚、德国、意大利、美洲等非英语母语国家或地区的作者为主;验证期刊提供的影响因子或其他排名和索引。所以大家在投稿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掉到这些“钓鱼期刊”的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