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稿后怎么办?这些事情你要知道!

论文写作1年前 (2022)发布 Robin
140 0 0
无论如何,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辛辛苦苦写就的稿件遭到出版社的拒稿总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情。

被拒稿后怎么办?这些事情你要知道!

2015年发表在Frontiers Science News网站上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期刊影响因子高低对于拒稿率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很大一部分期刊的拒稿率高于50%,甚至有期刊的拒稿率已超95%!
随着近几年科研投入不断增加,产出的稿件与日俱增,可以预见,如今拒稿率相比2015年只会更高。
被拒稿后怎么办?这些事情你要知道!
(拒稿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570本期刊来自AAAS、Elsevier、Hindawi、MDPI、Nature Publishing Group等出版社。纵轴是对数轴。图片来源:https://blog.frontiersin.org/2015/12/21/4782/)
所以,被拒稿后怎么办?躺平不管吗?

如果去咨询期刊的编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建议大家“认命”,不要折腾。背后的原因包括申诉成功率极低。
笔者也不赞同申诉每一次拒稿。被期刊拒稿,特别是高影响力期刊拒稿,绝非对自己工作的否定。相反,如果拒稿的文章获得了同行评审意见,仔细分析这些意见则是提升自己工作质量的一次绝佳机会。
话说回来,如果自己辛苦准备的稿件是因为编辑、审稿人的误判或疏漏而被拒稿呢?要忍气吞声吗?
如今期刊众多。一篇优秀的工作总会发光,便总能找到归属的期刊。但看到机会的话为何不争取呢?
拒稿决定完全可以被申诉,但申诉要讲究策略与方法。
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Anahí Viladrich教授在《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曾为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成功申诉的经验之谈。笔者将如下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汇总梳理,辅以个人的一些浅见一并呈现出来,供大家参考。
被拒稿后怎么办?这些事情你要知道!

知己知彼,再做决定

申诉前要想清楚的第一个问题——这个拒稿决定是否值得花时间进行申诉?

并非每个拒稿决定都能申诉成功。成功率高低取决于工作本身的质量以及自己阐述、辩驳的文字功底。

收到拒稿邮件后在短时间内可能很快会激起你的愤怒。你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冷静下来。
ACS期刊编辑曾在线上讲座中给出了一条易于操作的“冷静”建议——关闭拒稿信,放空一天。待自己冷静后再来研读拒稿信。
放平心态松真的很重要。带着情绪读拒稿信,难免会带着偏见,导致得到片面的信息。
平心静气地阅读完拒稿信后,归纳拒稿理由。
如果拒稿理由包含以下任意一条或多条:
1)文章内容与期刊收文范围或目标有偏差(即英文out of scope);
2)文章涉及的理论或方法有误或十分薄弱(即论文的核心被否定);
3)文章报道的内容在现有文献中已被报道或有相似成果发表过(即新颖性不够)。
能申诉成功的概率就微乎其微,便没有必要花精力申诉了。
除此之外,一个不常见的情况是文章因为重复率过高、格式不正确等非科学因素被拒。该情况下虽然直接申诉难以成功,但将稿件适当修改后重投还是有希望被重新评估的。毕竟问题不是出在科学或技术的“核心”上。
如果拒稿理由不是以上三条,并且你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想法与编辑或审稿人交流,那么着手准备申诉信吧。

阐述要有礼,修改要具体

笔者相信不少作者在收到拒稿信后会在心里无数次抱怨编辑的不专业、审稿人的无能。

有时候审稿人的评价自身带有情绪(不专业的体现),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工作骂得体无完肤。这事儿搁谁身上不闹心?
于是很爽快地骂回去吗?
要真这么做,就是把学术圈变成吵架场。除了自己一时口快,对申诉的成功没有丝毫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前面说到要先平复自己想骂人的心情。
“吵架”(学术讨论)也是要讲道理、摆证据的。
无论何时,需要先感谢编辑或审稿人的时间付出。特别是审稿人,他们辛苦审稿可都是义务劳动,没有工资拿的。
写个Thank you不是费劲的事情(毕竟你内心是否真有感谢之意,又有谁知道呢……)。先把自己态度放低,再不卑不亢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态度不仅突显自己的专业,还能对比出某审稿人气急败坏的丑态。
Viladrich教授在这里举了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一名早年在阿根廷工作的研究者,署名时单位由于在阿根廷,稿件会收到诸如“learn how to write in English first”的粗鲁拒稿理由。
虽然Viladrich教授认为自己的英文没有大问题,但还是设法找到了一名专业的英语审阅者来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在申诉信中指明自己的稿件已被充分审读修改过,同时还感谢那名审稿人的意见。结果,Viladrich教授的申诉得以通过,那名审稿人最终也改变了评价。
笔者认为,这次成功申诉得益于两点——谦恭的态度以及具体的措施
光态度好不够,要拿出具体的行动,二者缺一不可。

建议勿生硬,要求有话术

除了指明自己具体的修改动作外,申诉信中对编辑的诉求也是有讲究的。

不要试图完全逆转编辑的决定,多尝试“曲线救国”——要求增加一名审稿人进行仲裁
这样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心理层面上与编辑进行的博弈。
试想,在决定送审时其实意味着编辑对你的文章有好感,至少是觉得有发表可能的。再加之已经花了时间找审稿人、等审稿人、做出最终决定。
面对以上成本,编辑如果不给你一个机会,那这些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就是沉没成本了。
所以,在面对言之有物的申诉信以及并不过分的请求时,编辑是有可能给你的稿件第二次机会的。

摆出事实来,胜过千万言

申诉信写作的最大难点是写什么。上文说到“言之有物”,这些“物”具体指什么?

三条黄金法则——申诉信之极重要点:
1)用事实佐证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2)清晰地指出审稿人忽略了什么、误解了什么;
3)若有必要,给出更多的证据以佐证自己的观点。
申诉需要基于疏漏或错误,并且要逻辑严密地论证。不能臆测,更不能想象。
比如,有作者觉得审稿人或编辑没有get到自己工作的新颖性,便在申诉信中长篇大论地谈自己工作为何新颖,甚至加上自己之前发表的多么牛气,引用量多么高。本质上可能又重复了一遍摘要或投稿信里的内容。
挥出的拳头纵然强而有力,但没有具体的击打目标,挥到了空气里,自然也不会有效果。
同理,不根据某个点来辩论,而基于自己“觉得”来讨论,难免有自卖自夸之嫌。
这也是为什么新颖性不足会成为三大不申诉理由之一。因为新颖性这概念很虚幻,不同的审稿人、编辑看法不一,很难形成一个具体的点供你辩驳。
但如果是审稿人对某一观点发生了误解,则相对容易“击破”——用证据更正审稿人的观点。
叮嘱一句,辩驳的同时不要忘了对引起误解或有争议的部分酌情修改,要拿出诚意来。

拒稿不可怕,成长是目的

希望这篇文章给大家传达出一个观点——申诉并不一定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你觉申诉有必要,就认真对待、讲究方法、大胆去做。
回过头来你会发现,申诉的过程让你再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可能加深了对工作意义的挖掘,可能增加了数据使工作变得更加完整。
无论如何,先前的辛苦对于接下来要走的路是有价值的。
当然,笔者希望各位读者的稿件都能一投命中,不会有申诉的烦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