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

论文写作1年前 (2022)发布 Robin
56 0 0

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

所谓“研究问题”就是通常所说的问题导向。记得过去人们常说,提出和确定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就是为完成研究奠定了一半的基础。2018年有感于学生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参考了其他一些老师和研究者的论述,我给我的博士生们写了一个《博士论文的写作建议》,为了省事,略作修改收录于此,以表达我对此问题的看法:

各位都已经或准备进入博士论文写作。我们已经就论文写作有过多次讨论,现将一些建议想法写成文字发给各位,希望延续这些讨论。

基本要求:论文贵在所谓“创新”,即提供新知识、新思想。写论文、做研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当然,如果证明就是新的话),而是为了发现什么才去做的。因此:

第一,作者有责任说明自己的看法是创新,也就是说,“古今中外”很大程度上,或者根本就无此说,而不能自己说新就是新。

第二,作者有责任证明自己的看法是对的,也就是说,有依据、有论证。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就是有实证资料。当然,如果从分工和权威的角度看,也许有的人只提想法、看法就够了,其他人去做证明,因为这些人足够聪明、智慧,他们的想法、看法成为几代人需要遵循的指导和去证明的目标。但这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需要特殊的才能,因而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你说一个想法或看法,你就需要自己去证明它,除非别人对你特别感兴趣,愿意代你做证明的工作。

第三,有责任说明白、说清楚,能让其他人看懂,最好还能让其他人享受阅读的乐趣,也就是说,首先要有思维的逻辑,这里强调思维的逻辑是强调我们写论文最好是能将对象内在的逻辑和分析的逻辑统一起来,概念清晰,思想有逻辑,分析有逻辑,让读者跟着你的思想和分析阅读,即通常所说的“读着顺”;其次,句子要短,要有点阅读的“节奏感”,语言要尽可能清楚易懂。尽可能不要让读者去猜测你的想法。

也正是因为论文贵在创新,读是享受,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过去还是现在,定性还是定量,基本要求应该是一致的。

本建议集中在论文的形式结构上,思想、观点、看法的内容和逻辑属于另外的问题。

研究的问题

1.问题的缘起

“研究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问题的缘起”或“研究的缘起”,是对要研究的问题的说明。都说研究问题的确立重要,一点儿不假。千万不要听信脑子里一张白纸去做研究的建议,那不仅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之所以想要去做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就因为你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大堆说法(理论)。

能够作为科学研究的问题的,我以为可以有如下情况:(1)新的、完全没有得到过解释的现象(问题),知识的空白。最牛的“问题”!如果你想要研究的问题、现象从来没有人研究过,那真是最牛的!(2)“老”的,但是没有得到很好或正确解释的现象,或者在现有的理论上争论不休、得不到确切解释、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被证明是错误的解释。(3)老的,但是没有得到“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解释的问题。

其实,我并不觉得第三类问题是“真正的”研究问题,所以,也不是我喜欢的研究问题,但遗憾的是,它也是当前最为常见的“问题意识”,也是最“无懈可击”的研究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程度最差的研究问题。因为第一、第二类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存在的哪些问题现象是过去没有或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的,所以才需要现在的研究;而第三类问题则非常笼统,它完全没有说明:为什么对于一个具体现象或问题而言,“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究竟是什么意思?没有“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对于我们认识这个现象会怎么样?你“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能增加什么新的知识?也许现有的研究就已经足够了,根本不再需要什么“充分”“全面”“深入”和“系统”之类的“狗尾续貂”式研究。我之所以有如此的要求,之所以说得有些刻薄,是希望减少研究的重复性、盲目性,增强目的性,减少在黑暗中摸索的情况,尽可能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去积累和发展知识。

当然,还有第四类,即反正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所以我要研究它。那么,你的研究问题属于哪一类?给出一个“结论性”的论证。

2.研究此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开始一个“好”的研究,因为紧接着你应该回答的是: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这个问题吗?它的潜台词是:没有被研究,或没有被很好研究的问题多了,可以说比比皆是,为什么你非要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其他未被研究的问题(现象)也很少有人问津?因此,你要说明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我在前面说过的两个人分别吃苹果和梨的例子就是说明的这个问题。

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至少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得到说明:(1)有助于发展人们(人类)对这类问题的知识。例如,研究农村治理有助于对社会治理的知识发展做出贡献,由此深化或拓展了社会治理机制和成效的边界条件。(2)有助于发展对研究对象本身的知识。例如,研究农村治理有助于认识、解释农村治理的内在规律或运行机制,也许我们过去不完全知道,没有正确地知道,甚至有可能完全不知道,而现在农村治理是一个大问题。(3)有助于改变研究对象,有政策意义。例如,改革或改变农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对知识本身有所贡献。至少在前两个层次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得到说明,此问题才“值得”研究。

文献综述或回顾:进一步厘清研究的问题

在确定问题之后,需要围绕研究的问题对该问题研究的历史做系统、深入的评述,以进一步厘清自己的研究问题,也确认自己的创新贡献。

烦琐一点儿说,文献评述也可以有三个层次:(1)第一,该问题基本理论和研究状况的评述,分析基本的理论视角。例如,社会治理层次。(2)中层理论和研究状况的评述,分析相关的理论视角。例如,社会组织治理层次。(3)以自己的具体研究问题为核心,分析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状况,明确在自己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例如,妇女组织层次。

三个层次也许可以合并为一,从第一到第三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第三个层次是最重要的,自己研究的起点和贡献都应该在这个层次上得到最初的确定。如果第一、第二个层次的文献过多的话,至少有用文献凑字数的“嫌疑”。

文献评述应该是以评述为核心,而不是以介绍为核心。因此,最好不要以研究“编年史”的形式来“评述”,而应该以研究的视角或范式为框架进行。

评述的中心是研究的得失,而不是单纯的研究介绍。因此,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抽象应该是必须的,过去的研究也许存在众多问题,但如果总结起来(实际上意味着用一定的理论观点总结),实质的问题是什么、分为几个基本方面等等。

在一个好的文献评述的基础上,自己的研究问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明晰,研究的规划也应该呼之欲出。如果没有呼之欲出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献评述没有做到位。

研究设计

常说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研究成功的一半,这有些夸张,我将其算作三分之一。研究设计占三分之一,研究实践占另外三分之一。

1.理论视角

研究设计第一要做的是基于确定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的历史,明确自己的研究因循、使用、运用的基本理论视角。例如,如果要研究收入不平等,是从层级的视角还是阶级的视角进行?通常基本理论视角是很难“公约”的,说一句不讲理的话,如果能够公约,早就有人做了。这些理论本身并无对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而已,因此,基本理论视角的选择要与想研究的问题相关。

当然,如前所述,理论也是有层次的,例如中层理论。但依然是很难“公约”的。例如,即使是阶级理论,也还存在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理论之分。如果你不甘心仅使用或因循一种理论而喜欢使用多种理论,或因为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也许在空间和时间上适当“隔离”不同的理论视角和范式,是解决解释相互对立难题的选择之一,但会使你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更好的选择也许是“从一而终”,放弃相互作用丰富性的诱惑。

2.核心概念

确定核心概念作为核心分析工具。一个理论系统可能包含多个重要概念,也许需要根据你的研究问题的需要确定一定的核心概念,以保证研究的一体性。例如,剥削还是支配?例如,阶级基础、阶级意识、阶级斗争还是阶级结构?整个论文围绕、使用哪些核心概念?

经常的问题是没有理论视角或有一大堆理论视角,没有核心概念而有一大堆概念,这表现出对所使用理论的认识、理解不足,因而使用起来常常不适合、不匹配、不确切,逻辑不对,整个分析跳来跳去,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读起来费解。

3.分析框架

是指在特定理论视角下,围绕核心概念分析研究问题的框架。通俗地说,就是阐释你要研究的对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你可以通过哪几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对象的整体。

一般来说,核心概念应该具有分析性,简单说,就是可以通过分解的概念、指标揭示对象的变化。否则,就有可能说了半天研究对象的问题,但无法得到证明。例如,说体制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无法说清楚巨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巨大改变是什么程度的改变等。

核心概念的分析性表现在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围绕核心概念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

重要的是,不管是三个还是五个层次、方面、领域或维度,需要说明:第一,为什么是这几个而不是那几个?为什么是三个而不是五个?第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逻辑什么?常见的问题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因为我认为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分析框架,在某种程度上(请注意,仅仅是某种程度上,例如在形式上)和例如赵鼎新的“本体性命题”,或者特纳所说的“敏感性图式”(sensitizing schemes)有相通之处。尽管他们对其内在的联系要求不一,但基本意义是一致的,就是要有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清晰界定的概念分类框架作为分析的实践框架。在此基础上,你的分析才是有根有据、体系化的,至少看起来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没有章法,常常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矛盾。

4.“假设”

之所以给假设打上引号,是因为在这里“假设”不过是一个符号性的概念。意思是,当你确定了分析的基本方面、维度后,你对研究的内容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如果不想全然在黑暗中摸索的话。说猜测、预判、假设、估计等其实在都是等价的词,因为所有创造知识的工作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都是在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至少是在知道前人研究有哪些缺陷的基础上进行的,摸着石头过河也要知道摸着的是石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假设”往往构成创新前人知识的基础。

5.研究资料

资料首先是能否获得,其次是能否支持、支撑所设计的研究工作。

6.“技术路线”

之所以也打上引号,是因为更多的是理工科的研究设计中必然要包括这一部分内容,社会科学则有很大不同。但是,如果你的研究工作不同部分之间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相互作用关系,一定的技术路线的设计也是必要的。

完成了研究设计,整个论文基本上完成了三分之二。最后的三分之一是操作或实践。

研究能力或素质

我们一开始说过,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形式的结构、论文的要件。但我们都知道,也都有体会,论文或研究工作不是具备了这些要件或选项就可以有质量地完成了。其实,比要件更重要的是论文的思想、观点、看法的内容和逻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行,更何况我的建议未必是金玉。如何提升思想、观点、看法的内容和逻辑,我觉得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先天认识形式”,这是借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概念转变而来的,意思是总有一些先天的因素起作用。在这里我指的就是系统的理论和文献阅读。前面说过,“创新”就是能够提供前人没有说过或没有很好说过的知识,解释前人没有解释或没有很好解释的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创新”需要理论上的敏感性,否则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在我看来,在这个意义上发现或确定研究问题,主要是两条路径:一是看到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张力、矛盾或差距;一是看到既有理论在解释同一现象上的矛盾,例如,家族关系对于企业效率究竟是正向的呢,还是负向的,莫衷一是。对于学生来说,因为生活的局限,了解理论上的矛盾也许是发现研究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更需要理论上的积累和敏感性。这也是我们老强调读书、看文献的意义之一。

第二,“感觉”。说到感觉,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感觉好像也和先天的概念有联系,但我更强调感觉的习得。无论是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还是认识对象和思想的逻辑,都和感觉有直接的关系。感觉一点儿也不神秘。如何达到对问题、逻辑、思想、观点和看法有感觉,我觉得两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是多看,二是多行。看得多,实践得多,就会逐渐有感觉,就会逐渐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敏感性,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变化、新的现象,在其他人习以为常的地方看到知识的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占便宜的地方,就是对社会有更多的“感觉”,而社会学恰恰是一个给现实感觉以重要意义的学科。这是题外的话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过程也许也有意义,就是“反省”“反思”。这里的反省、反思不是指向自身,而是指向所看所行,不断地归纳、整理、思考,对提升感觉非常重要。

以上内容其实和各位多次讨论过,这里不过集中起来做一个阐述。希望能够对各位的论文写作有所帮助,也希望各位有不同的意见和我讨论。

△本文摘自周晓虹主编:《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系初稿,有改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