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SCI、没有院士头衔,他却与袁隆平齐名

学术人物2年前 (2022)发布 Robin
157 0 0
广告也精彩

中国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

他们没有拿得出手的SCI论文,没有院士的头衔,却一辈子都在为中国人的饭碗拼搏。

李登海,就是其中一员。他仅有初中学历,却与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

 

初中学历,却与袁隆平齐名

1968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因为历史原因,他无法继续学业。1972年,23岁的李登海成为了村里农科队的队长。“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李登海就决定用在“玉米增产”上。

他提出要“实现玉米亩产1500公斤”,而在当时的中国,玉米亩产仅200公斤。

想要突破玉米亩产大关,必须要从选育“能打”的品种开始。拿着莱阳农学院刘恩训副教授馈赠的20粒种子,李登海开始了他的育种之路。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选育到稳定,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而李登海成功了。

没有SCI、没有院士头衔,他却与袁隆平齐名

1979年的夏天,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创下了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轰动全国。

那一年,他31岁。但他顾不上“欣赏”,便又一头扎进了他的玉米田里。

20多年后,李登海培育的新品种“登海661”创造出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最新纪录;2013年,春玉米“登海618”创造了亩产1511.74公斤的高产记录。

7次刷新夏玉米单产纪录,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李登海成功将自己的名字刻入世界史册。

 

身价数十亿,却在田里“拦水牛”

与大多数农业科学家不同的是,李登海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科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身价上亿的企业家。

他创办的登海种业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作,成为我国首家中方控股超一半的中外合资种业公司。2021年,李登海以14亿美元财富荣登《2021福布斯全球富豪榜》。

而鲜有人知,这位身价14亿的企业家,曾经却因为“苗子被海南的水牛啃了个精光”而一屁股坐在田里放声大哭。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李登海埋头育种40年来,有连续27个年头没能回山东老家过春节。而那个年代的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也绝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

没有SCI、没有院士头衔,他却与袁隆平齐名

据李登海回忆,那时候为了选择隔离条件较好的地方,他们一伙人住进了山坳坳里,每天都在与蚊虫毒蛇打交道。比“金子还珍贵”的试验材料还会遭到隔壁水牛的“觊觎”,稍不留神,10年的心血就付之东流。

如今,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已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科研基地。公寓化的宿舍里,彩电、淋浴、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

 

为了理想,从少年到白头

这位身价14亿的企业家,在心里装下了14亿的中国人。

多年来,全国累计有11亿多亩的土地上种过李登海的种子,每5种玉米品种中就有2种是他育成的。

这些品种累计增产1000多亿公斤,为国家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100多亿元

由于常年不知疲倦地工作,李登海的身体已不再适合高强度农业劳作,但他每次出差,看到那些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玉米地时,他觉得“又好像回到了从前”。

李登海爱唱歌,尤其在喝了点酒的时候,只不过他唱的歌大多数年轻人都没听过:

“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

本文转载青塔学术。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即刻学术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OTIxMDI2NA==&mid=2247524580&idx=1&sn=90b62ab2790920ddcb9ad38016b0b7bc&chksm=c20f2a13f578a305a68716e3fbe654df7f932e545168bcac246e6dc0dfc75fa7c77fc1c9a977&token=911209011&lang=zh_CN#rd

© 版权声明
广告也精彩

相关文章

广告也精彩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