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图表,其实已经开始获取核心资讯了,只不过再判断一下是否有必要花更多时间,去进一步读文字论述。图表大体分两种。一种是流程图,描述本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过程,也是对摘要中的Method部分的细化。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但若有则更好,从此图中看出研究过程的一些细节和数据,用以评价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如果是临床研究,按照Consort声明,当有一张流程图,报告纳入的样本量、每个节点流失和剩余的病例数、最后进入统计的病例数等,都是判断研究效力的线索。如果发现治疗中流失的病例较多,作者却有意无意回避了这个事实,那干脆只知道有这篇章存在就行了。另一种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数据图,即用可视化的手段展示实验结果,比摘要中那一小段Results更加丰富细腻有血有肉,也是文献筛选阶段的重点。图表结合Legend一起看,一边继续琢磨,这些数据能支持结论吗?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它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支持结论?这些数据有没有可能换个方向去解读,得到其他结论?如果你发现数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链有漏洞,那就拜拜。如果明明还有其他解读方向,那可能是作者没想到,也可能根本就是作者故意回避,要不要追究就看你的兴趣和时间安排了。如果数据连“们”都没有,只是单一维度,那还是放下去看看更丰满的文章吧。其实这些思考,几乎就是Discussion了嘛。读完图表,一篇文章的信息也掌握的差不多了。往后精读嘛,就是挑几篇中意的,或者对眼下课题最有用的、对学科进展意义比较大的,继续读Discussion来印证和补充自己关于数据和结论的思考,学习别人的分析过程。然后前往Materials and Methods学习研究的细节,总结方法套路;再读读Results学习结果怎么用文字描述。